江苏自考网是公益服务信息网,供学习交流使用,非政府官方网站,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为准。
您现在的位置:江苏自考网 > 模拟试题 > 医学类 > 内经选读>2021年自考《内经选读》模拟试题25

2021年自考《内经选读》模拟试题25

2022-03-15来源:江苏自考网

  四、简答题

  1、如何理解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中的“三部之气,所伤异类”?

  三部之气,指伤于上部的风雨、伤于下部的清湿和伤于五脏的喜怒。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表之上下和内的不同,故称“所伤异类”。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。因邪气的性质不同,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、所伤的部位及导致的病变也不同。

  2、简述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。

  原文“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”、“两实相逢,众人肉坚”,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,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。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:一是正气虚弱,一是邪气侵袭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,如果正气不虚,也不会使人生病,即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”。当正气虚弱之时,又受邪气侵袭,则可使人发病,即文中说:“必因虚邪之风,与其身形,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;两实相逢,众人肉坚”。由此可见,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,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。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。这是《内经》发病学的一贯思想,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、保养正气,避免邪气侵袭,以防止疾病的发生。一旦发病,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。

  3、如何理解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中的“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”?

  两虚,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。相得,即相逢、相遇。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之人,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。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,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。

  4、如何理解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中的“两实相逢,众人肉坚”?

  两实,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。众人肉坚,指肤腠固密。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,就会健康无病。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,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。

  5、如何理解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中的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”?

  原文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”的意思是风雨寒热等外邪,不遇到机体正气虚弱,是不能单独侵犯人体使人生病的。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,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。这是《内经》发病学的一贯思想。人体正气充足,抗病能力就强,虽有致病因素存在也未必发病。

  6、结合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谈谈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。

  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所论感受外邪的传变过程是:虚邪由皮毛至络脉,再至经脉,再至输脉,再至冲脉,再至肠胃,再至募原。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,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表入里,由浅入深,渐渐深入。由此提示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要早期治疗。早期治疗,病情轻、病位浅、对人体损害小,故容易治疗。晚期治疗,则病情重、病位深、对人体危害大,难以治愈。

  7、结合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,简述积证的病因病机。

  据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的论述,积证的病因,主要是外感寒邪、饮食不节、用力过度、起居不慎、七情失调等。形成积证的机理虽不尽相同,但其病机总不外乎寒凝、气滞、血瘀、津停。

  8、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中“病生于阴”的机理和病因特点是什么?

  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中指出:“喜怒不节则伤藏,藏伤则病起于阴也。”因为五志分别由五脏所化生,五志太过,情志伤人,可直接引起内在的五脏气机失常,故曰病起于阴。而内伤五脏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,如心肝多见情志所伤,肺多伤于外内寒邪,脾多伤于饮食不节,肾多伤于劳倦、房劳等。此种观点,为后世医家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。

  9、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“生气通天”的含义是什么?有什么意义?

  “生气通天”,即人的生命之气与天地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息息相关,相互通应。

  此论断说明了三方面的含义:第一,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;第二,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;第三,提出养生必须顺应自然,主支、自觉地适应自然变化。这种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,主动调养身体的思想,贯穿于《内经》养生防病学说的始终,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。

  10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”?

  高,通膏,即脂膏类食物。梁,通粱,即精细的食物。膏粱,泛指肥甘厚味之品。变,灾变,害处。足,足以,足能够。丁,通疔。大疔,严重的疔疮。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,就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。因为肥甘厚味最易生湿助热,助热则使人体阳气偏胜,阳盛则热;生湿则又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,于是导致热毒逆于血脉肉理,腐蚀血肉而发为疔疮。

  11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故风者,百病之始也”?

  本句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,能引起多种疾病。因为“风者善行而数变”,寒暑湿等邪气,莫不缘风气而入,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,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,从而引起各种病证。后世“风为百病之首”的说法即导源于此。

  12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阴之所生,本在五味;阴之五宫,伤在五味”?

  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五味,而贮藏阴精的五脏,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。指出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“养”和“伤”的两重作用。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,以滋养五脏,为五脏精气之源,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故饮食五味调和,则五脏精充气壮,脏腑功能协调。另一方面,若饮食失调,五味偏嗜,则不但无益,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,阴阳失衡,从而伤害人体,故调和五味,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  13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;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”?

  亟,频、数之意。固,固密。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;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。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、相互为用的关系。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,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;而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,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内的作用。

  14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的含义?

  精,清也,清静之意。“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为互文,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。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,发挥着内则养神,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。引申可理解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,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,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。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温养功能。

  15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?

  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句的含义是阴血宁静不耗(平静于内),阳气固密不散,阴阳双方保持平衡状态,阴能养精,阳能养神,才能使人体精足神全,维持正常活动。如果阴阳双方依存关系破坏,发生分离决裂(亡阴、亡阳、寒热真假证等),即“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,就会使体内的精气(包括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)随之而竭绝,生命活动也便告终结。这种强调阴阳平衡的观点,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,一切活动和养生措施,都是促使阴阳双方复归“阴平阳秘”状态,达到“精神乃治”的状态。因此,本段原文无论在认识人体生理、病理,还是防病和治病方面,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  16、结合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原文,试述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。

  本篇以比类取象的方法,从生理、病理两方面论述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。原文指出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”以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为天然模型,推论出人体阳气的生理功能及运行规律。阳气的生理功能,可概括两个方面:一是气化温养功能。阳气能温养全身,推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,并把来自外界的物质化生为人体的精微物质,推动精微物质运行输布以充养全身,维持人的生命活动。人的神得阳气温养,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。筋得阳气温养,才能屈伸自如,使肢体运动灵活。二是即卫外御邪功能。阳气具有固护肌表,司腠理开合,抗御外邪侵袭的重要作用。故阳气充盛,则腠理固密,虽有致病邪气侵袭,亦不易发病。反之,若阳气虚弱,卫外御邪功能低下,则易致六淫病邪等侵袭而发病。正因为阳气在人体中如此重要,因此,保护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,贯穿于中医养生保健、防病、治病过程的始终,被历代医家所重视。明代医家张介宾在《类经附翼》中据此而撰“大宝论”,提出“阳非有余”的观点,主张以补阳为要务。《内经》的阳气理论,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  17、在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,煎厥与薄厥有什么区别?

  煎厥是烦劳伤阴,阴虚阳亢,逢夏季阳盛,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。病因:过劳;病机: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,煎熬阴精;阳亢阴虚,至夏阳盛之时,更使体内阴虚阳亢,阴不制阳而发病;病位:肝、肾;症状:目盲不可以视、耳闭不可以听、昏厥;病性:本虚标实。

 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。病因:大怒;病机:大怒伤肝,肝气上逆,血随气涌,郁积于上而发病;病位:肝;症状:昏厥、头痛、眩仆,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;病性:实证。

  18、如何理解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”?

 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”其中“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”,意为人体中的阳气也依顺天空中的太阳在向上向外,起着卫护肌表、抵御外邪的强大作用。说明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。本文将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,认为天体的运行不息,是靠太阳的光明;人的生命活动,依赖阳气的温养。若阳气虚损或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,就会使体力衰败、抵抗力下降,外感内伤诸邪侵犯人体,发生诸多疾病,甚至缩短寿命。因而保持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,在防病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,这些认识为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与发展,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  19、据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,人体阳气失常,感受暑邪,会引起哪些病证?

 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“因于暑,汗,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”指出外感暑邪可导致阳暑与阴暑不同的病证。

  (1)阳暑:由于夏日外感暑邪(在烈日下远行、劳作等引起),暑为阳邪,其性升散,故致腠理开泄而汗出;暑热内蕴不解,上迫心肺,扰心神则烦躁不安,迫肺致肺气上逆则喘促而喝喝有声;若大量汗出伤津耗气,邪热伤阴以致神明失养则出现精神内乱、嗜卧、谵语等。

  (2)阴暑:由于夏月贪凉饮冷,避暑于阴寒之地而引起,即夏月感受寒邪,寒邪侵犯体内,卫阳起而抗争,正邪交争则发热。热邪虽甚,但汗出而散,即用发汗法治疗,邪气则除。

  20、结合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原文,简述煎厥的病因病机、症状特点。

 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,精绝,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。目盲不可以视,耳闭不可以听,溃溃乎若坏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”此段原文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恃点。

  病因病机:因为繁劳过度而阳气亢盛,消烁阴精,导致阴精渐绝于内。若反复发作至夏季复感暑邪,则暑热煎灼真阴,阴竭阳脱而致煎厥。

  症状特点:出现目不明、耳不聪,即目花目盲、耳鸣耳聋,甚至突然昏厥,不省人事。

声明:
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
江苏自考时间

2023年自考时间:
4月15日-16日

还有000